“阿育王柱、摩耶夫人庙、普斯卡里尼圣池,以及一个汇集了世界各地寺庙的国际佛教公园。”
蓝毗尼园(Lumbini Vana)是悉达多太子(后来成为觉悟的乔达摩佛陀)的神圣诞生地。该地点战略性地位于边境,距离迦毗罗卫城(他父亲的城市)以东约11公里,距离提婆达诃城(他母亲的城市)以西约11公里。这个位置与佛教经典中记载的相符,即蓝毗尼园位于迦毗罗卫和提婆达诃之间。
目前,蓝毗尼是一个边境小镇,位于尼泊尔蒂劳拉科特(Tilaurakot)地区,毗邻印度戈拉克布尔的边境。它占地约2000莱(约320公顷)。官方将此地称为伦明德伊(Rummindei,即蓝毗尼)。这里具有乡村特色,人口稀少,只有少量佛教建筑。然而,该地区有多座佛教寺庙,包括泰国蓝毗尼寺。1997年,蓝毗尼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属于文化遗产类别。
蓝毗尼园已被开发和修复,成为一个世界佛教历史公园。这一倡议源于缅甸佛教徒吴丹(U Thant),他在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期间,曾设想一个项目,将蓝毗尼园修复为佛教徒的精神中心,占地超过6000莱(约960公顷)的长方形区域,呈南北走向。该区域被划分为造林区和来自全球41多个国家的国际佛教寺庙建设区。蓝毗尼园的古遗址位于南部。目前,这里已建有许多大型的泰国及其他国家佛教寺庙,以接待朝圣者和信徒。
景点
-
阿育王柱: 这根砂岩石柱是阿育王于佛历294年(公元前249年)修建的,旨在标记此地为悉达多太子的诞生地。该石柱至今仍立于原址。
-
摩耶夫人庙: 庙内供奉着一尊石雕,描绘了摩耶夫人诞下太子的场景。这是一座古老的寺庙,与阿育王柱同期。目前,尼泊尔当局已在旧摩耶夫人庙上方建造了一座新庙。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一块类似脚印的石刻铭文,据推测是悉达多太子出生时走出七步的脚印铭文。
-
小佛陀(诞生相雕塑): 一尊新生悉达多太子的雕塑,由泰国佛教徒共同捐建,位于蓝毗尼园入口附近。
-
普斯卡里尼圣池: 位于摩耶夫人庙前方的圣池,用于沐浴。这个圣池在古代旅行者的记载中有所提及,至今仍然存在。
蓝毗尼园在佛陀涅槃后的历史
一位分得佛陀舍利的国王,曾将舍利供奉在蓝毗尼园附近的一座佛塔中。佛历294年(公元前249年),阿育王在摩揭陀国王莫伽利弗多帝须长老(或优波掘多长老)的陪同下,巡礼了整个阎浮提(印度次大陆)的佛教圣地。抵达蓝毗尼后,他指示莫伽利弗多帝须长老引导他辨认出悉达多太子诞生的确切地点。阿育王下令在此修建寺院、佛塔和刻有铭文的石柱,以象征蓝毗尼园的重要性。这根阿育王砂岩石柱至今仍立于原址。
在阿育王时代之后,蓝毗尼园的历史几乎从佛教史册中消失了近700年,期间没有文献记载其状况。
大约在佛历900年(约公元4世纪末),中国僧人法显前往蓝毗尼园。他简要提及发现了一个沐浴池,并记载蓝毗尼园位于迦毗罗卫城以东约14-16公里处。
随后,在佛历1181年(约公元638年),中国僧人玄奘(也称唐三藏)到达蓝毗尼园。他大致记录了蓝毗尼园内各处的地点。他提到了那个沐浴池,这很可能就是法显在记载中提到的池子,并且至今仍然存在。他指出,离水池约24步的地方有一棵娑罗树,被认为是悉达多太子诞生的地方。从那里往南,有一座佛塔,据信是帝释天从天界降临迎接新生太子的地点。附近还有四座佛塔,是为供奉守护新生太子的四大天王而建。而在那附近,阿育王柱的顶端立有一尊狮子雕像。
直到佛历2438-2439年(公元1895-1896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坎宁安爵士及其团队发现了埋藏在地下并刻有婆罗米文铭文的阿育王石柱,证实此处为悉达多太子的诞生地。随后开始了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大量遗迹、50多座佛塔以及寺庙和僧院的废墟,这些遗址可追溯到孔雀王朝、巽伽王朝、贵霜王朝和笈多王朝时期(约佛历300年至佛历950年)。
如何前往
-
乘坐火车: 最近的火车站是巴尔拉姆布尔火车站(Balrampur Railway Station),距离蓝毗尼约17公里。从那里,您可以乘坐出租车或自动人力车前往蓝毗尼园。
-
驾车/乘坐出租车: 蓝毗尼通过良好的道路与附近的各大城市相连。您可以乘坐私家车或从北方邦的大城市(如勒克瑙、戈拉克布尔或瓦拉纳西)乘坐出租车前往。主要高速公路连接这些城市。驾车旅行也提供了参观附近其他地点的灵活性。
旅行建议
-
参观宗教场所时请着装得体(衣物应遮盖肩膀和膝盖)。
-
请携带充足饮用水,尤其是在炎热季节,因为天气可能相当炎热。
-
请做好准备,考古遗址环境可能多尘且地面不平。
-
建议您在旅行前查阅有关蓝毗尼园及其重要故事的基本信息,以便有更深入的了解。